创新强校工程:我校排名地方高校全省第一

 

  开学之初,喜讯传来,我校在今年的全省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位列地方高校第一名。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成绩。在前不久举行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校党委书记曾桓松、校长和飞第一次向全体教工传达这个信息时,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空前热烈。

  分享学校的发展成就,共铸学校的美好明天,是全体教工的荣誉和责任。

 

 

  “创新强校工程”是我省推动高校分类、有序、协调、持续发展,促进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总抓手。

  这项工程自2013年在我省实施以来,对于各高校的改革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创新强校工程”为着力点,凝聚大学办学的各项要素,激发大学办学的各种能量,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全省高校的共识。

  事实上,按照现行的政策,教育厅作为全省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就是通过“创新强校工程”的年度考核,评判一所学校的整体实力、综合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下达这所学校下一年度“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的额度。

  这就意味着,“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是当今事事处处都在引进的竞争性分配机制在高校管理顶层设计中的充分体现。所以,全省高校每年都会力拼“创新强校工程”,都会在教育厅组织“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时一比高低,而“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也就变成了全省高校之间较量硬实力的擂台、展示软实力的舞台。

  谁在“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领先一步,谁就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走快一程,在既讲合作又讲竞争的时代里处于有利位置。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受到全省高校的高度关注。

 

 

  透过“创新强校工程”这块足以试出学校成色的试金石,可以看到我校充满活力,昂首走在全省地方高校的前列。

  这个判断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创新强校工程”各项指标逐一接受检验得出的结论。

  “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总共有六项一级指标,分别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考核的是学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的情况。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以《肇庆学院章程》为基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正在我校形成。

  师资队伍,观测的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而配备的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尤其是强师工程的建设效果。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在我校,一支包括双聘院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人才培养,检验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我校成效明显,广大毕业生迅速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指向的是学校筑牢大学作为学科组织实体的运行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省市共建、“四重建设”在我校稳步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去年一年全校科研经费高达6197.55万元。

  社会服务,查看的是学校对接区域产业重大需求,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我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高度认可,校地横向合作项目遍地开花,学校派遣的各类“科技特派员”在各地受到热烈欢迎。

  综合管理绩效评价,评点的是学校办学资源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科学有序的管理,一路护航着我校“创新强校工程”的全面实施。

  “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的六项一级指标,就是这样从六个维度表明一所大学的整体实力、综合水平。考量它们,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所达到的水准一目了然。

  而一纸《2017年“创新强校工程”专家考核评审得分表》,直观地显示了我校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在六个一级指标之下的40多个得分点中,我校有近半的得分点位列全省公办一般本科高校的第一名。顺理成章,我校的总分高居地方高校榜首。

 

 

  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党办校办主任、规划处处长朱为鸿认为,2016年至2017年,我校连续拿下多个重大奖项,在各方面工作上实现突破,是今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突出的决定性因素。

  朱为鸿同时强调,我校近年来着眼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定位合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办学实力稳步增强,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是今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喜人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分析鞭辟入里。

  众所周知,从去年年中到今年年中,我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前后捷报频传,接连成为广东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广东省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以及直接与办学层次上台阶相挂钩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在我校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试过如此密集地获得数量如此多、规格如此高的荣誉。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接二连三的重大奖项,成就了我校今年在“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的丰收。

  所谓“十年磨一剑”,每个重大奖项的背后,都是学校长期奋斗的结果。

  很显然,在我校,去年至今获得的荣誉,来源于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的构建,来源于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源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来源于服务创新驱动能力的增强,来源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来源于转型发展和省市共建的积极推进。

  也就是说,我校今年在“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获得丰收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近几年来围绕“创新强校工程”的一以贯之的不懈努力,是学校对于管校治校体制机制改革、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体制变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创新强校工程”子项目的一一实施。

  说到底,是励精图治带来了厚积薄发,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耕耘赢得了我校的崛起和腾飞。

 

 

  75.26,是我校今年“创新强校工程”的得分。

  虽说在全省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并且要取得与该名次相应的分数非常艰难,极不容易,但是在满分是100分的情况下只拿到75.26分,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

  学校的自评报告,清楚地列出现阶段我校“创新强校工程”存在的问题:现有教师队伍尚不适应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力度与科学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综合管理绩效还需要提升。

  问题已经查找出来,破解问题的对策也已经确定,那就是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综合绩效管理。

  改革永无止境,建设永在路上——兼任学校“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的王忠副校长在谈及今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时就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王忠说,2014年我校在全省第一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成绩很不理想,从那时候起,学校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去短板,补弱项,强优势,出实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排位上的大翻身、大超越,这就告诉我们,要深刻理解“创新强校工程”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我校早日实现以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标志的突破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建设“创新强校工程”的任务,由此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需要共勉。

  刚刚拉开帷幕的2017至2018学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

  在前进的号角声中,广东高等教育正在迈向未来,我校也必将藉着“创新强校工程”的东风,走进属于自己的春天。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758-2716960
  • 邮编:526061
  •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发展规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