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广东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省,今年年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全省高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按照两厅文件,结合发展实际,我校近期完成了《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副校长王忠近日在接受校报、校园网采访时,围绕这份规划,对我校创新强校工程的精神进行了解读。
问:我校为什么要实施创新强校工程?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加快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号角。这是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最重要的背景和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既是形势的逼迫,也是机遇的赋予。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只有顺应形势,把握机遇,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效整合教育发展的要素和资源,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问:我校创新强校工程的目标定位怎样?
答: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发展的两大目标。创新强校工程当然也要围绕这两大目标展开。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振学科专业水平,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学校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这跟我校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问:创新强校工程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答: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所以各个学校创新强校工程的具体工作各有侧重。但就创新强校的内涵而言,不同学校所做的工作却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着眼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为彰显创新强校的意义,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该项工程的六个方面内容,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统领这六个方面工作的核心,就是创新,它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抓住这个核心,六个方面的工作也就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校的事业。所以,我们要把创新强校工程的落脚点和发力点都集中在创新上面,以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谋划学校的改革发展。
问:我校将如何推进创新强校工程?
答:现在我们学校已经为创新强校工程制定了2014—2016年的建设规划,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据此,我们明确了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把总目标和总任务分解为2014、2015和2016这三年的年度目标和年度任务来加以实施。也就是说,我们将一步一步地调整办学模式,培育专业特色,建设人才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提升社会美誉度。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接力的过程。
正如我刚才所说,创新强校工程是一项六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我们将按照学校所确定的规划整体推进。但就现阶段而言,作为启动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切入点,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工作显然承载着我们更多的期待。在推进创新强校工程期间,我们将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成为创新强校工程的显著标杆。而这,也是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布局创新强校工程的基本精神。
问:我校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答:这项工作的关键词是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与模式,通过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来实现创新。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对于大学内涵发展的作用,在全省高校启动了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活动。经过努力,我校所申报的西江特色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进入了这个范畴。该中心在申报省级平台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些考验,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我们今后破解体制机制的障碍,携手高层次的协同对象,培育高水平的协同项目,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根据学校现有的基础和发展的态势,在本规划周期内,我们将在积极开展校级协同创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申报一个省级协同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已经有14个校级项目获准立项,它们覆盖了文、理、工等不同学科专业,充分彰显了学校近年来学科建设的喜人成果。对于这些项目,学校将给予总额为100万元的资助。我们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协同创新工作将不断深入,新的成果将不断涌现,成为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加快改革发展的有力推手。
当然,在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的同时,创新强校工程其余方面的工作也一定要同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使创新强校工程落到实处。
问:您对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有何期待?
答:创新强校工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突出人才培养在办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可谓抓住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创新强校工程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等方面同时下功夫,多管俱下,齐头并进,所以它的影响是广泛的,意义是深远的。《建设规划》也做出了振奋人心的预期效益分析,认为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三年后,我校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绩。我个人也对此保持乐观的态度。
但是,实践一再告诉我们,一切辉煌的业绩都是艰苦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目前,我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从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硬件,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软件,都与建设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建设规划》为我们明确了创新强校工程的目标方向、步骤措施,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划的指引,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弥补差距,迎头赶上,努力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所以,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从这个大局出发,以勤奋的工作、优异的成绩为创新强校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