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抓重点 优化结构 彰显人才队伍效应

为了使学校的师资队伍能在“创新强校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坚持以省“强师工程”为抓手,通过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学名师、科技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建设等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师资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 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2011年,学校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韶关学院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实施方案》及配套的四个《实施细则》文件。学校通过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人事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建设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和工勤技能队伍。2012年为了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学校人力资源,推进人员编制管理工作进程,节约用人成本,学校专门成立了“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组”,并分成8个工作组到各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各单位内设机构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等,并收集教职员工对学校原有的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对目前酬金分配方案以及对二级学院实施目标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为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该方案实施三年多来,学校一直坚持以“科学合理、提高效能”“总量控制、突出重点”“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稳慎实施、有序推进”的五大原则,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

目前,《韶关学院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已经进行了第二次意见征集工作。今年5月,学校又发布了《韶关学院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办法》及《韶关学院人员定编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学校向着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 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实施重点岗位设置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支都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等目标,健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点岗位计划。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的博士、教授、二级学院院长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设置教授、博士工资外津贴。

刘荣万校长曾多次在学校重大会议上提出要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首先制度上要有保障。在2014年公布的《韶关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博士、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背景的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了引进人才安家费等待遇;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的教授、博士、学科专业带头人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要及时落实文件规定的引进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教授博士津贴等待遇。

2007年以来,学校面向国内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4人,引进正高级职称教师近30人,博士31人,遴选聘任重点岗位计划人员34人。目前,学校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92人、副高级298人、博士1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4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引进人才项目1项,高层次人才项目4项。但即使如此,学校仍然面临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高水平创新团队少,“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的困境。

为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使师生比更趋合理,根据学校的《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员定编与管理工作规定》(2014年),教师编制人数应占全校编制总人数的65%及以上的标准,在三年建设期内,学校每年还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各学科与专业急需人才60-70人。

在重点岗位建设与实施方面,学校于2009年制定出台了《韶关学院重点岗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将重点岗位分“特聘教授”、“ 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优秀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学骨干”三个层次;并明确了各个重点岗位的基本条件和岗位职责,并单独设立了重点岗位津贴。2010年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重点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领导与组织实施学校重点岗位评审、聘任、考核管理等工作;并出台了《韶关学院重点岗位聘任管理实施意见(试行)》(韶学院〔201041 号)。目前,我校共有重点岗位人员34名。其中特聘教授1人,优秀学科带头人6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人,优秀学术带头人16人,优秀教学骨干9人。

在学校制定的《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中,学校将继续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引进及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3-5人;“千百十人才工程”每批新增省级培养对象3名,校级培养对象30名左右(2014年第八批、2016年第九批);力争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人;积极实施省“扬帆计划”、学校“重点岗位计划”,到2016年,校级特聘教授力争增加到5人,优秀学科带头人增加到10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增加到5人,优秀学术带头人增加到30人,优秀教学骨干增加到20人,引进和培养“紧缺拔尖人才”、“高层次人才”15人。

■ 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要保证学校师资队伍持续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构建一个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要重视培养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使他们能够快速稳步成长。

多年来,学校一直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按照省有关文件及《韶关学院教职工培训工作管理规定》(2012年修订、2014年补充规定)、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根据目标任务,学校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访学进修、出国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的选派和管理工作一直有序进行。

学校还出台了新的教师培训政策,提高了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的待遇;积极选送教师到国外学习提高,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教师公寓、预留人才住房,努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环境和氛围。2007年以来,学校共选送55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88人在国内访学,38人到国外访学交流;55人晋升正高职称,155人晋升副高职称。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从786人发展到926人,正高职称人员从 75 人增加到92人、副高职称人员从 279 人增加到298人、博士从 51 人增加到121人、硕士从293人增加到653人。

在学校的《“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将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年至少选派8名教师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此外,学校每年还将选派2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出国培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同时,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问题咨询与研讨项目,助推中青年教师成长。

■ 加强师资柔性引进和“双师型”师资建设,重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深入推进以及“五位一体育人工程”、“ 学科综合平台跃升工程”、“ 三维孵化器建设工程”等创新改革项目的启动,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智力支撑。一方面,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教师队伍的柔性引进力度,充实教学实践队伍。

在今年修订的《韶关学院返聘外聘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学校加大了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政府部门管理人才、高校名师的聘任力度,提高了兼职教师(返聘外聘)的待遇。”

在未来三年,学校将继续加强校外高水平师资外聘返聘等工作,探索多形式多途径的协同强师机制。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学校还将继续加强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并制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选拔管理办法,完善省级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采用校内竞争的方式,两年遴选一次校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围绕“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按照学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改革的目标内容,培育5个“区域及行业特色人才”团队建设项目;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的外聘优秀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高校名师达全校专任教师的20%;新增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5个、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设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各5个,建设“创新创业团队”1个。拟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4个左右。

在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将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并出台“双师型”教师管理实施方案,力争到2016年,双师型师资数量增加20%;硕士生导师数量达到15%;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每年增加1%;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师资达到20%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758-222571
  • 邮编:526061
  •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0肇庆学院-发展规划处